close

? 服務||+ 教育學習 如何做 我要發問 發表 我要發問 熱門: 冬天減肥 鼻過敏 星座佔有慾 吃不胖體質 換季癢 主題 膠原蛋白新食感 用手機上知識+ 知識搜尋 知識+ > > 軍事國防 加入追蹤 轉寄朋友 友善列印 知識問題| 馳車式戰車與美國M1A1艾布蘭戰車相比,哪個好?(十點) 發問者:kuei_fan ( 初學者 4 級) 發問時間:2005-05-13 23:38:22 解決時間:2005-05-17 11:05:49 解答贈點:10 ( 共有 0 人贊助 ) 回答:2 評論: 0 意見: 9 [ 檢舉 ] 網友正面評價 71% 共有 100 人評價請幫我比較這兩台戰車的性能、武器、外掛設施、動能、乘客數量等參數,讓我知道這兩台在哪些方面孰優?孰劣? 最佳解答發問者自選 回答者:(_神風特攻_) ( 初學者 4 級 ) 回答時間:2005-05-14 14:25:43 [ 檢舉 ] 型號 M-1艾布蘭(Abrams)系列主力戰車 製造國/廠 美國/ 通用動力陸地系統部門(GDLS) 使用國 M-1:美國 M-1A1:美國、埃及 M-1A2:美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 車體尺寸(m) 全長9.83 全寬3.66 全高2.37(至砲塔頂)/2.89(含車長機槍槍架) 戰鬥重量(ton) M-1:54.5 M-1A1:59~65(後期型) M-1A2:69 發動機/馬力 Lycoming Textron AGT-1500燃氣渦輪*1/1500 推重比(hp/ton) M-1:27.5 M-1A1:25.42~23(後期型) M-1A2:21.7 極速(km/hr) M-1:72.4 M-1A1:66.7 M-1A2:66.7 續航力(km) M-1: M-1A1:464 M-1A2:412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 M-1:M-68A1 105mm 51倍徑旋膛砲*1 M-1A1/A2:M-256 120mm 44倍徑滑膛砲*1 次武裝: M-240 7.62mm同軸機槍*1 M-2 12.7mm車長用機槍*1 M-240 7.62mm裝填手用機槍*1 M-250 66mm煙霧彈發射器*2   -------------------------------------------------------------------------------- 到FAS欣賞更多圖片與資料。   前言 無論是1991年的「沙漠風暴」或2003年的「第二次波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部隊總是以絕對優勢的科技實力徹底壓倒伊拉克軍隊。雖然在這些象徵新時代的戰爭裡,「空中優勢」被公認是主宰戰局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美國陸軍的絕對優勢也功不可沒。無論在裝備、戰術、觀念等任何方面,美國陸軍都遠遠優於伊軍;其中,美國裝甲部隊的中堅──M-1A1/A2艾布蘭(Abrams)主力戰車,也是美軍能穩居上風的保證之一,它們機動性強、火力精準強悍、堅不可摧,對上伊軍有如摧枯拉朽,穩操勝算。這兩場戰爭完全見證了M-1系列身為全球最佳主力戰車之一的王者地位,的確是讓美國陸軍引以為傲的裝備。   起源 XM-1原型車外觀與今日的M-1有相當大的差距。 從1960年代起,美國就打算研發一種採用全新技術的主力戰車,希望一舉跳脫以往M-46/47/48巴頓(Patton)系列戰車的基本設計,但是過程並不順遂,一波三折。美國第一個計畫是1958年推出的T-95,由於技術不成熟、問題叢生而快速地夭折,只好繼續沿用M-48的技術發展出改良型的巴頓:M-60,作為真正全新主力戰車完成前的過渡車種;進入1960年代後,美國與西德合作進行「70年代主力戰車」(MBT-70)計畫,最後由於技術問題以及雙方意見不一而在1970年取消,各自研發本身的下一代主力戰車。美國陸軍從1971年展開新一代XM-1主力戰車的研發案,並於1973年分別交由克萊斯勒(Chrysler)軍品部門與通用(General Dynamics ,GD)汽車進行開發,雙方分別在1976年推出一輛原型車。經過評估測試後,由克萊斯勒的設計獲勝,成為今日的M-1戰車,不過克萊斯勒在1982年將其軍品部門賣給了通用,所以生產M-1的廠商就變成通用陸地系統(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GDLS)。此時,美國與同樣在研發新一代豹二戰車的西德達成協議,待雙方戰車推出原型車後進行測試,獲勝者將成為美軍下一代的制式主力戰車。1976年下旬,美方的XM-1原型車與德國豹二AV原型車在美國亞伯丁戰車測試場一同進行測試,評估結果認為兩者在機動力、火力的表現不相上下,但在防護方面XM-1略勝一籌,因此美國陸軍便正式選擇了M-1。M-1於1978年正式公開,並開始製造11輛原型車進行測試,結果發現燃氣渦輪、變速箱、履帶以及燃油供應有若干問題,經修改、排除問題後,反映在1979年起生產的110輛M-1初期量產型上。第一輛先期量產型M-1則在1981年正式進入美國陸軍服役,美國陸軍並在1981年二月正式採購7058輛M-1,至1984年訂單總數已經追加到7467輛,汰換了第一線部隊中的M-60系列。相較於老一代的巴頓系列戰車,M-1不僅全面採用全新的技術,整體設計也跳脫了以往美製戰車笨重、龐大、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的刻板印象。美國陸軍將M-1命名為艾布蘭(Abrams)戰車,以紀念已故陸軍參謀會議主席、曾是美軍裝甲部隊著名指揮官的克雷頓.艾布蘭(Creighton W. Abrams)上將。於是,M-1的輝煌年代就此展開了。   早期型M-1 一輛衝過沼澤的早期型M-1,配備的仍是M-60系列以來的105mm旋膛砲。   M-1的整體構型與巴頓系列戰車截然不同,車身低矮得多,至砲塔頂的高度僅2.4m。不同於以往美製戰車圓而龐大的鑄造砲塔,M-1的砲塔本體為鋼板焊接製造,構型方正緊湊,裝甲厚度從50mm到125mm不等,正面與側面都有傾斜角度來增加防護能力,故避彈能力大為增加;此外,擁有先進的查布漢複合裝甲。M-1的人員編制為典型的四名乘員,包括車長、駕駛、砲手與裝填手。 從M-4以來,美國戰車的設計哲學就是盡量在戰車三要素──火力、機動力、防護力間取得平衡;但是礙於科技限制,老一代的美製戰車都無法有效兼顧以上原則,或者變成各項性能都不突出。M-1則由於科技的飛躍進步,不僅同時兼顧上述三個方面,而且在每個方面的表現都遠遠超出上一代的主力戰車。動力方面,M-1並非使用一般戰車慣用的柴油機,而是一具萊康明(Lycoming)的AGT-1500燃氣渦輪(在測試階段時,XM-1也曾評估德立台大陸廠(Teledyne Continental)的AVCR-1790可變壓縮比柴油機,最大功率同樣為1500馬力),能使用多種燃油,最大出力達1500匹馬力,使得重達54.5ton的M-1擁有27.5的超高推力重量比,不僅擁有72公里的時速,加速度與越野機動力也是上一代主力戰車望塵莫及的,甚至連法國AMX-30等銳意追求機動性能、寧可犧牲裝甲的戰車都自嘆弗如。燃氣渦輪的推力重量比較大(柴油機則得將一部份推力分給冷卻系統),加速度、肅靜性都是柴油機望塵莫及的,啟動也比柴油機快且容易(在寒冷氣候中尤為明顯),但是耗油量與熱訊號大於柴油機;此外,戰車用燃氣渦輪是較新的技術,構造也比柴油機複雜,換而言之可靠度與可維修性將成問題。因此,早期型M-1最令人詬病的,就是燃氣渦輪的過於耗油以及可靠度問題。依照美國陸軍的慣例,M-1車上攜有發動機的七成組件,並能由乘員自行換修。與AGT-1500燃氣渦輪匹配的是艾力森((Allison))X-1100-3B自動變速箱,有4個前進檔與2個後退檔。M-1的駕駛員以一個T型桿來駕駛戰車,油門也設於桿上;由於採用自動變速以及液壓輔助動力轉向,大幅減輕了M-1駕駛員的工作負荷,較能集中注意力於戰鬥、增進操作效率與減低疲勞。M-1採用傳統的扭力桿懸吊系統,履帶為雙鞘式的T-156,承載輪則有七對。第一、第二與第七對承載輪使用經過強化的扭力桿,並且以旋轉式減震器補強。 防護能力方面,M-1除了更加緊緻、被彈面積縮小之外,最重要的革新是在車頭以及砲塔正面等最易受攻擊的部位加裝了英國查布漢(Chobam)小組在1970年代全新開發的複合裝甲,此裝甲就被稱為查布漢複合裝甲。查布漢裝甲雖然這不是全世界第一種戰車用複合裝甲(最早擁有複合裝甲的戰車是蘇聯T-64),但由於性能非常優異,防護效能數倍於傳統鋼質裝甲,遂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複合裝甲。除了M-1之外,英國挑戰者與德國豹二等幾種當代西方最優秀主力戰車也配備查布漢複合裝甲。查布漢複合裝甲的技術細節至今仍是機密,不過據信它的構造大致上是由兩塊高強度鋼板內夾陶瓷層而成的三明治結構,其中的陶瓷層是最神秘與最關鍵的部分,這可不是一般的陶瓷,而是材料科技下的精心產物(據信是耐高溫、高硬度的氧化鋁、氧化鎬等),可有效吸收穿甲彈與動能彈的衝擊,此外不同材料之間的交接處也會對穿甲彈射流造成干擾。第一代的查布漢複合裝甲號稱防護能力為同厚度的傳統鋼甲的三倍,而此後這種裝甲還持續地進行改良提升。在穿甲彈藥威力與日遽增的時代,如果仍死守著傳統鋼甲、僅以增加厚度來因應的話勢必行不通,因為戰車的裝甲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厚;在這種狀況下,就只能以提升裝甲效能來著手,而複合裝甲正式最好的選擇之一。但是查布漢複合裝甲也不是沒有缺點,雖然防護力一流,但是體積重量均大,不能製成戰車的結構,只能加裝在戰車最容易受擊的部位;而且除了主力戰車之外,其他裝甲車輛根本無力負荷此種沈重、龐大而昂貴的裝甲。M-1沒有被複合裝甲保護到的部位都以高級鋼甲構成,可降低造價與減輕重量。除了新銳的裝甲外,M-1的基本設計中還有許多優異的防護設計來保護成員的安全,例如砲塔尾端的主砲彈藥艙頂部有三塊洩爆板,萬一彈藥被引爆時能將爆炸威力誘導向上,而不是波及車內;此外,彈艙與人員艙的隔門也格外堅固,足以承受大量彈藥爆炸時的威力。M-1戰車的兩側設有側裙,一方面保護懸吊系統,此外也能局部抑制行駛時揚起的沙塵,以提升隱密性。核生化(NBC)防護方面,M-1採用較傳統的各人式,使用時每個成員要戴上面具,並接上統一的慮毒通風機。M-1的駕駛艙兩側為燃料箱與砲彈箱,都具有裝甲隔艙的保護。 武裝方面,M-1仍配備一門與M-60A3同系列的M-68A1 105mm 51倍徑旋膛砲砲,車上儲存55發105mm砲彈,其中44發儲存於砲塔尾的主彈艙中,另11枚則存放於駕駛艙旁的裝甲彈艙中。相較其他戰車,M-1主砲彈藥中存放於砲塔內備射的比例較大,故能持續作戰較久而不需調轉砲塔將車身彈艙的彈藥輸入砲塔內。鑑於同時期西方與蘇聯戰車都採用口徑在120mm以上的主砲(德國新研發的豹2、英國的酋長與挑戰者-1為120mm,而蘇聯從T-64起就採用125mm戰車砲),因此M-1的砲塔在設計之初就能容納120mm的戰車砲。除了主砲之外,M-1尚有一挺M-2 12.7mm車長用機槍(備彈900發)以及兩挺M-240 7.62mm輕機槍(其中一挺為同軸機槍,另一挺則為裝填手機槍,總共備彈11400發),車身兩側各設有一具M250 66mm六管煙霧彈發射器(備彈24發)。值得一提的是,M-1的車長機槍槍架為電動式,俯仰範圍為-10度至+65度,可360度水平迴旋,車長能在車內遙控機槍的操作而不必探頭出車外。除了煙霧發射器外,M-1還有一套利用引擎操作的發煙系統,乃是將燃油噴入引擎排氣口以製造大量白煙。 由休斯公司(Hughes)負責整合的先進射控/觀測系統也是M-1引以為傲之處,由釹-釔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日後則換裝由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製造、能在煙霧中有效運作而且比較不傷害眼睛的二氧化碳雷射測距儀)、安裝於穩定儀上的日/夜紅外線熱影像儀(設於砲手觀測器內,砲手觀測儀位於砲塔頂前方右側)以及數位式射控電腦組成。雷射測距儀較傳統光學測距儀有操作簡便、作業迅速與精確度提高的優點,而由休斯製造的熱影像儀的探測距離達12km以上,使M-1擁有極佳的夜戰能力,操作時也能與雷射測距儀相互校正。射控電腦能先輸透過感測器取得射程、前置角度、砲身傾斜以及橫向風力等資料,並輸入彈種、發射藥溫度、大器壓力、溫度和目視修正值,再計算發射時的參數,並控制火砲與砲塔進行接戰;此外,射控電腦還具備自動修正功能。由於主砲與感測器都配備穩定系統,使得M-1具備行進間射擊的能力,第一發命中率遠超過M-60A1的水準,射控系統的自動化成度與作業速度也很出色。不過早期型M-1並未配備任何車長全週界瞄準儀,表示車長得與砲手共用瞄準儀而無法獨立進行追蹤瞄準,在多目標接戰方面有所缺憾。不過M-1的車長塔頂配備六具潛望鏡,使車長仍具有360度的觀測能力,但不能追描。M-1的駕駛席設有三具潛望鏡,中間的一具可加裝AN/VVS-2星光夜視鏡。 M-1的第一種改良型──M-1IP於1984年推出,改良要項為防護能力,砲盾與若干部位進行強化,懸吊承載系統也加以改良,此外加裝輔助動力系統(APU),可在主發動機停機時提供車上系統運作所需的電力,例如驅動砲塔以及射控、射擊等。M-1的生產從1980年持續至1985年,共生產了2374輛(後894輛為M-1IP),接著生產線便改為生產改良後的M-1A1。   M-1A1 M-1A1是M-1的第一種大規模改良型,最主要的改進是換裝一門M-256 120mm戰車砲並大幅強化了裝甲防護,此外還有不少細部的改良,並整合了M-1IP所有的改良項目。早在1981年,美國陸軍就開始研究將M-1的主砲升級為120mm,於該年初推出14輛換裝120mm滑膛砲並加強裝甲的M-1E1,除了測試火砲的性能外,也評估重量增加後對機動力的影響。美國陸軍對M-1E1在測試中的表現相當滿意,正式決定經過進一步細部改良後就開始量產,並命名為M-1A1。 M-1A1最重要的改良就是換裝一門120mm戰車砲,此砲為德國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ntall)的明星產品──Rh-120 120mm滑膛砲,此砲亦被德國的豹二以及日本90式戰車採用,堪稱當代最成功的戰車砲。萊茵公司將此砲授權美國Watervliet Arsenal公司生產,而該公司還對此砲作了進一步的改良,換裝美國設計的直立楔式炮閂,追加砲身熱套筒以及大型圓柱狀排煙裝置,此外炮口校正裝置改以更加安全的鎖緊螺栓固定,故這種被美國賦予M-256編號的120mm滑膛砲性能比德國原裝貨更加強悍。由於120mm砲彈體積較大,M-1A1的裝彈量便減至40發,其中34發儲存於砲塔尾端的主彈艙內,6發儲存於車身的彈艙裡。相較於傳統的旋膛砲,沒有膛線的滑膛砲在砲管中能將發射藥的所有能量轉換成砲彈移動動能(旋膛砲則需將部分能量轉為轉動動能),因此擁有更高的發射初速,使用動能穿甲彈時特別吃香;但是滑膛砲的長距離精確度就不如旋膛砲,此外彈種選擇比旋膛砲少很多,只能使用翼穩脫殼穿甲彈以及高爆穿甲彈,欠缺對付軟性目標的爆震彈種。M-256能使用的彈種有M-829翼穩拖殼穿甲彈(APFSDS)與M-830高爆穿甲彈(HEAT),以及訓練用的M-831反戰車高爆彈以及M-865、M-866翼穩拖殼穿甲彈,而射擊APFSDS時的砲口初速約1650m/s。 裝甲方面,M-1A1仍採用查布漢複合裝甲,不過砲塔和正面的裝甲進一步強化。其他改良包括:NBC防護裝置由原先各人式換成全車加壓式(讓車內氣壓高於車外氣壓,阻止受NBC污染的空氣進入。這套全車加壓系統整合於空調系統內。此種方式雖然能增加乘員的舒適與方便,不必戴上惱人且影響戰力的面罩,但萬一車體有破損,其防護效力便令人質疑)、砲塔後段彈艙上方的洩爆板改為兩塊、改良動力系統的可靠度、換裝高強度扭力桿以及阻尼更大的避震器、強化惰輪強度、新的車長面板、裝填手防護板重新設計、裝填手下方儲藏艙重新設計、電路重新規劃、砲塔後端加裝大型置物欄、砲塔兩側置物箱加大、改良驅動輪外側的護裙、新的驅動輪、新型測風感測器、新的砲手瞄準儀護罩、新的頭燈組等等;至於射控系統則與M-1完全相同。由於追加不少裝甲,M-1A1的戰鬥重量增至59ton,在引擎出力不變的情況下,推重比降至25.42,速度(極速66.7km/hr)與續航距離都略有下降,但是機動力還算是優異,最大越野速度為48.3km/hr。 從1988年起出廠的M-1A1則以該年推出的衰變鈾裝甲取代原有的查布漢裝甲。衰變鈾裝甲也算是複合裝甲的一種,防護能力比查布漢裝甲更勝一籌,此外也更加神秘,被美軍視為機密。衰變鈾是目前已知最堅硬的金屬,硬度甚至超過鎢。軍事專家推測此種衰變鈾裝甲是由一層1至2吋厚的網狀衰變鈾層與內外兩層鋼板交織而成。衰變鈾之所以採用網狀結構,第一是防止戰車過重,其次則可在網格中加入防止鈾合金氧化的材料,因為鈾極易氧化導致燃點降低,在穿甲彈連鑽帶燒的攻擊下將發生可怕的後果。除了裝甲之外,M-1A1的M-829 120mm翼穩拖殼穿甲彈的彈蕊也以衰變鈾製造。換裝衰變鈾裝甲後,M-1A1的戰鬥重量激增至65ton,但是防護能力較原先增加100%。 M-1A1的生產從1985年至1994年,總共為美國陸軍生產了4796輛。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也訂購了221輛M-1A1來取代部分M-60A1。這批陸戰隊用M-1A1基本上跟陸軍型完全相同,但是配備了涉水套件以滿足兩棲登陸時的需要,這些包括涉水砲口蓋、一具塔式引擎排氣管、兩具塔式引擎進氣管(設於砲塔後端的兩側引擎蓋上)等;此外,這批M-1A1還擁有陸戰隊定位回報系統(PLRS)的介面/軟體,在車體上也設有多個繫纜硬點以配合戰車登陸艦的繫纜作業。美國陸軍也向以色列採購了M-1/M-1A1除雷套件,包括加裝於車頭的除雷犁與滾輪除雷器,以及雷區標定系統等等。 在1990年代之前,M-1系列雖未接受戰火的洗禮,但憑藉著優異的表現,在西方國家中已經聲名遠播。M-1在歷年來多次北約的演習中表現優異,射擊成績名列前茅,火力與機動力都讓美軍非常滿意,此外經常在模擬對抗中大破挑戰者-1、豹1等對手。加拿大陸軍稱M-1為「低語死神」(Whispering Death),足見M-1的燃氣渦輪的肅靜性的確優異。   沙漠風暴 M-1A1戰車群威風凜凜地在中東沙漠馳騁。M-1A1在沙漠風暴戰役中的表現幾乎可用「無敵」來形容。   剛進入1990年代,M-1在戰場一展身手的機會終於來臨。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這個中東第一軍事強國突然揮軍鄰近的產油小國科威特,不到24小時便完全佔領了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震驚之餘,立刻以外交、經濟制裁手段要求伊拉克撤軍,同時開始史無前例的「沙漠之盾」增兵行動,將強大的陸、海、空三軍兵力部署於波斯灣與沙烏地阿拉伯。經過五個月左右的兵力集結以及無效的外交折衝,以美軍為主的多國聯軍部隊在1991年1月17日起發動「沙漠風暴」作戰,一連一個多月對伊拉克本國以及佔領科威特的伊軍發動猛烈的空中攻擊;2月24日,聯軍的地面部隊終於從伊南沙漠與科威特發起攻勢,早已被空襲打得支離破碎的伊軍地面防線根本禁不起這等蹂躪,聯軍地面部隊的攻勢有如摧枯拉朽,伊軍潰不成軍,就連海珊的王牌──共和衛隊的裝甲師也一個個被聯軍輕易毀滅,聯軍展現了揮軍巴格達的氣勢。海珊不得不豈和,於是波灣戰爭就在聯軍地面攻擊發起後的短短100小時後──也就是28日──宣告結束。海珊不僅沒討到科威特,反而葬送了辛苦建立的現代化大軍,更在往後十年被經濟禁運與軍事制裁壓得喘不過氣。 雖然後人審視波灣戰爭時,多半將焦點放在戰斧飛彈、F-117隱形戰機以及聯軍日夜不息的空中猛攻上,陸軍也以火力猛烈的AH-64最為吃香,但是M-1對戰伊軍各型戰車的完勝姿態也不能不提。在波灣戰爭中,參戰的美國陸軍地面部隊派出第十八空降軍團(裝甲部隊包括第3騎兵旅、第一騎兵師、第四與第五機械化步兵師)與第七軍團(裝甲部隊包括第一、第二、第三裝甲師、第一與第八機械化步兵師、第三裝騎旅)等,主要作戰裝備包括AH-64攻擊直昇機、M-1A1戰車與M-2/3裝步戰車等;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1A1也有在此役中亮相。總共有1848輛M-1A1參與了這場戰爭,其中1223輛是重裝甲構型的M-1A1HA(Heavy Armour),以衰變鈾裝甲取代車上原有的查布漢複合裝甲。1223輛參戰的M-1A1HA中,只有358輛是在美國改裝完成後運來,其他都是在戰地直接改造。改造的作業完全自動化,僅需15分鐘就能將原有的查布漢裝甲卸下並換上衰變鈾裝甲。 M-1在中東沙漠中的對手──伊拉克陸軍總共裝備了5500輛蘇聯製T-54/55/62/72以及中共59/69式主力戰車,而T-72M是伊軍最精銳的戰車,共和衛隊總共裝備400輛,其他部隊也有100輛左右。但是地面戰開打後,無論迎來的是伊軍何種車,在M-1A1以及英軍挑戰者-1戰車面前都土崩瓦解、灰飛湮滅。以下便簡介幾個M-1A1在波灣戰爭中的豐功偉業── 1.1月25日午夜,東線聯軍(美國陸戰隊與阿拉伯部隊)在科威特境內愛爾加國際機場與布坎油田之間遭遇伊拉克陸軍至少兩個旅的裝甲部隊正在集結準備反擊,美軍立刻召來裝甲部隊、砲兵與攻擊直昇機部隊展開攻擊。雙方爆發美國陸戰隊史上最激烈的戰車戰鬥。在兩小時激戰中,M-1A1、配備TOW反戰車飛彈的M-2/3與悍馬車以及AH-1W超級眼鏡蛇直昇機拼命攻擊,配合砲兵猛轟以及反戰車飛彈,大破伊軍,摧毀了超過兩百輛伊軍車輛。美國陸戰隊第二師一個連13輛M-1A1利用精良的紅外線夜視系統,對3000m外伊軍戰車縱隊的側面發動奇襲,共擊毀30輛T-72、一輛T-62、3輛T-55以及7輛裝甲車,本身僅損失一輛M-1A1。 2.1月26日夜裡,美軍第七軍團第一與第三裝甲師、第一騎兵師與第二裝騎團與共和衛隊麥地那師、漢摩拉比師以及光輝師接觸,爆發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規模數一數二的「坦克大決戰」。在美軍徹夜強攻下,身為伊軍精華的共和衛隊潰不成軍,光輝師幾乎被全殲,麥地那師與漢摩拉底師攔腰受擊也受創慘重。美軍以第二裝騎團E連的M-1A1表現最佳,在23分鐘的戰鬥內摧毀28輛T-72與55輛其他裝甲車。此外,第一裝甲師第二旅的166輛M-1A1在此役中也有突出的表現,於45分鐘內殲滅麥地那師一個裝甲旅,摧毀包括55輛T-72在內的百餘輛戰鬥車輛。在這場激烈的戰役中,M-1A1僅損失三輛。 3.一則關於某輛M-1A1的傳奇故事,簡直不可思議。當美軍第24機械化步兵師推進至幼發拉底河之際,天空下著大雨,一輛M-1A1陷入泥濘中,完全無法動彈,友軍也無法拖救,該師只好繼續前進,把這輛受困的M-1A1留下。之後,三輛伊軍T-72戰車出現,對這輛動彈不得的M-1A1輪番射擊;但是他們攻擊的是這輛M-1A1堅固的正面,結果徒勞無功,幾發砲彈僅將M-1A1的正面裝甲打凹幾處。這輛M-1A1立刻展開反擊,迅速摧毀了其中兩輛T-72,第三輛見苗頭不對,趕緊躲到一個沙丘後方尋求掩蔽。此時這輛M-1A1利用熱影像瞄準儀找到由T-72引擎排出、從沙丘上方升騰的廢氣,計算其位置後直接朝著沙丘射擊,翼穩脫殼穿甲彈一箭雙雕地將貫穿了沙丘連同那輛T-72。之後,另一支美軍裝甲部隊抵達,也試圖把這輛M-1A1拖出,但仍徒勞無功,上級只好下令其他M-1A1開火將之摧毀。負責「行刑」的M-1A1瞄準了那輛受困M-1A1的砲塔尾部──防禦較脆弱且內有主彈藥庫的部位,但是前兩發都無法造成傷害,第三發由於角度正確,終於射穿裝甲,並引爆彈藥庫內的砲彈,不過火勢立即被該車的自動滅火系統撲滅,彈艙上方的洩爆板也正常發揮作用,車內的裝備都沒損壞。後來這輛頑強的M-1A1終於被後續趕到的美軍M-88救濟車拖出,送去修理,更換新的砲塔之後仍繼續服役。這個戰例傳神地印證了M-1A1驚人的火力與防護能力。 在整個波灣戰爭中,美軍總共有18輛M-1A1受損,大部分是地雷的傑作,其中9輛受損過重而無法修復,另外九輛仍修復繼續服役。除了輝煌的戰績之外,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M-1A1的妥善率相當高,尤其是先前飽受抨擊的燃氣渦輪也相當可靠,顯然美軍已經克服了燃氣渦輪在沙漠中操作的不利因素。在100小時的地面戰中,第7軍團與第18空降軍團的M-1A1妥善率高達90%,其中第七軍團的第三裝甲師300餘輛M-1A1在一個晚上推進200km,但沒有發生任何故障!除了歸功於美國有效而完善的龐大後勤體系外,M-1A1也以實力證明了自己在可靠度方面的進步。   天壤之別 要分析M-1A1、挑戰者-1為何一面倒地痛宰包括T-72在內的伊軍所有戰車,就必須從火力、防護能力的技術差距以及雙方迥異的戰車設計哲學來分析。 火力方面,表面上T-72的125mm滑膛砲對M-1A1的120mm有口徑優勢,但是實際上M-1A1的砲彈威力遠勝過前者。M-1A1的M-829A1翼穩拖殼穿甲彈總重18.7kg,衰變鈾彈頭連同襯套重7.16kg,長度/直徑比為20:1,砲口初速1675m/s,砲彈動能九百萬焦耳;而當時蘇聯戰車125mm主砲使用的BM-22翼穩拖殼穿甲彈的總重20.9kg,鎢合金彈頭重4.5kg,構型較為肥短,長寬比是10:1,砲彈初速1720m/s,砲彈動能6.6百萬焦耳;而伊拉克T-72使用的翼穩拖殼穿甲彈則為更老的BM-9,長寬比9:1,彈頭重3.6kg,砲口初速1800m/s,動能6百萬焦耳。俄製砲彈由於內彈道性能較差,只好使用肥短的構型來穩定外彈道,再加上穿甲彈頭較輕,飛行途中因空氣阻力而喪失的動能就比較大;此外美製穿甲彈面積較小,撞擊裝甲時能形成的壓力就變大,穿甲效率是BM-22的二至三倍。除了翼穩脫殼穿甲彈外,M-1A1的M-830化學能穿甲彈也能輕易擊穿T-72的裝甲。射控系統方面,M-1A1自然又擁有絕對優勢。M-1A1不僅擁有T-72所無的熱影像儀(T-72的主動式紅外線探測系統有效使用距離僅1000m,面對M-1A1能偵測3000m外的熱影像儀時當然大大地吃虧),此外射控系統之精密、自動化與高效率也非T-72可比。理論上,T-72的主砲擁有自動裝填系統,射速應高於人力裝填的M-1A1,但由於射控系統自動化成度低,T-72M的實際射擊速度反而不如M-1。 防護方面也是M-1A1一面倒的獲勝:在地面戰中,僅有9輛M-1A1被T-72M擊中,其中只有兩輛的砲塔尾端被擊穿(最初美軍以為是遭到其他M-1A1誤擊,但後來確認為T-72的125mm砲彈的傑作),其他都沒什麼損傷(其中有兩輛M-1A1因故遭美軍自行破壞,免得被伊軍俘虜),而這些M-1A1在中彈時距離T-72M都在1000m以內,此時T-72的砲彈速度極高,但M-1A1的裝甲多半仍能有效防護。有一輛M-1A1HA的正面在短時間內遭到兩枚T-72發射的穿甲彈擊中,但是兩發均被彈開。此外,混戰中有數輛M-1A1被其他的M-1A1誤擊,擊中部位都是較為脆弱的側面或後部,不過M-1A1還是承受得住攻擊(可能是運氣不錯,角度得宜,否則被貫穿的機率高於正面裝甲),沒有造成任何傷亡;此外,一輛M-1A1被兩枚美軍攻擊直昇機發射的地獄火反戰車飛彈擊中正面,但乘員都生還,戰車經修理後還能繼續使用。伊軍大量佈設的地雷也造成若干M-1A1的損毀,但都沒造成傷亡。整場波灣戰爭中,M-1A1乘員僅一車長在戰鬥中送命,他是在頭探出車外時被彈片擊斃。總之,實戰證明M-1A1的裝甲能承受大部分可能的攻擊,此外其他車內的安全設計也發揮了預期的作用,有效保護了車內乘員的安全。T-72則是恰恰相反,面對M-1A1時有如雞蛋碰石頭,被擊中幾乎必然全毀,而且經常被前後貫穿、以砲塔飛離車體的慘狀收場(除某些是彈藥被誘爆,很多純粹是穿甲彈的破壞效果)。許多被擊毀的T-72都是藏於沙丘工事內,但M-1A1往往在3000m之外就輕鬆地以翼穩脫殼穿甲彈解決了他們。美軍指出M-829翼穩脫殼穿甲彈,能穿透沙包保護下的T-72的車頭裝甲,然後通過戰鬥室、引擎艙,最後從車尾離開砲塔已經飛離的T-72!面對M-1A1時,T-72M不僅裝甲形同虛設,且由於車內過於擁擠,安全設計極差(乘員坐在毫無防護的彈艙上面),被擊中的戰車往往全員陣亡。美軍在波灣戰爭中俘虜許多被擊受創的T-72,發現車內乘員竟然被自己的海龍自動滅火系統殺。 不僅是M-1A1,裝甲與火力同樣強大的英國挑戰者-1戰車同樣狠宰了T-72,就連美國陸戰隊老一代的M-60A3打T-72M也勝任愉快。為何蘇聯戰車如此不堪一擊呢?除了老毛子的確技不如人之外,最主要還是得談談蘇聯與西方迥異的戰車設計哲學。鑑於西方國家擁有的科技優勢與龐大制空權,早在冷戰開始,蘇聯陸軍就打算以「數量」與「攻勢速度」來彌補上述劣勢;換而言之,他們打算以數量龐大的物資打一場「蘇聯式」的閃擊戰。在戰爭開始時,華約陸軍將集結大量兵力,正面突穿北約防線,然後朝著北約後方的心臟地帶直衝。在這種狀況下,大量的華約陸軍將被當成抵銷北約「質」的優勢的消耗品,換取空間與快速的進展。蘇聯認為當大量物資、兵力的消耗使蘇軍快速抵達萊茵河畔時,他們就幾乎等於贏了這場戰爭。由於被視為消耗品,蘇聯戰車的產量素來十分驚人,而為了便於大量產量,自然必須用一切手段降低成本,包括減少體積重量(降低體積也能減少被擊中的機會)、壓縮乘員空間、犧牲防護、降低砲彈與油料攜帶等;從T-64起的蘇聯戰車一律採用自動裝彈機,也是為了減少乘員數目以節省空間。此外,基於這種攻勢理念,蘇聯戰車向來奉行火力至上,主砲口徑往往大於同時期的西方戰車,此外機動性也相當優異,防護能力份量不重但也儘量滿足。因此如以單車一對一比較,蘇聯陸軍戰車幾乎在所有的技術項目上都不如當代一流的西方戰車(從M-1、豹2等西方戰車出現後此現象便非常顯著),但是當蘇聯戰車大量集結並形成明顯的數量優勢後,就成為一隻令北約戰慄的超級猛獸了。 但是明顯地,蘇聯戰車的優勢僅能在上述預設條件中成立;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六十多年內,蘇聯戰車在大部分的戰役(許多是有美蘇勢力介入背後的戰爭)中都敗在西方戰車手下(至少在戰術上的對陣),包括歷次以阿戰爭以及波灣戰爭。在這些戰役中,「蘇聯戰車方程式」中的最重要先決條件:局部地區的明顯數量優勢都沒有出現,此外往往也沒有以機動戰的快速推進形式來運用。以阿戰爭的部分在「馳車式戰車」一文中將簡單介紹,在波灣戰爭的部分,伊軍戰車數量上並沒佔到便宜,而且採取守勢,根本不可能像打機動戰般在局部地區集結成數量優勢,加上聯軍擁有完全空優而且已經瓦解整個伊軍的防禦體系,被「質」擁有絕對優勢的英美戰車痛揍實在是毫無意外。此外,伊拉克的T-72M是T-72的外銷型,裝甲與射控系統都降了一級;但即便是正統的T-72甚至蘇聯最先進的T-80,對上M-1A1情況也不會比波灣戰爭好到哪裡。由於冷戰已經結束,蘇聯也不復存在,蘇聯戰車哲學中的狀況也不會有任何發生的機會,因此這套哲學可說是不合時宜,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會吃西方戰車的虧。俄國人也不是不知道這點,持續改良他們的戰車,其中T-72/80/90的最新衍生型的裝甲、射控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整體而言還是比不上M-1A2、豹2A5、挑戰者-2等同時期西方最先進的戰車。 從M-1A1服役之初,美國陸軍就開始評估M-1系列進一步的改良計畫。1988年10月,美國陸軍開始改裝一輛M-1A1以進行測試作業,包括加裝一套正在測試的獨立式車長用熱影像儀(CITV);同年12月14日,M-1A2進入全工程發展階段。1990年7月,M-A2首輛原型車推出,而GDLS接著繼續將9輛M-1A1改裝為M-1A2的標準,隨即將這些原型車交由美國陸軍進行測試,而美國陸軍對測試結果相當滿意,決定大量生產以全面汰換M-60A1/A3。 M-1A2的改良幅度極大,尤其在觀測、射控、通訊等電子系統方面。射控系統方面,M-1A2的改良包括加裝車長獨立式全週界熱影像儀(Commander's Independent Thermal Viewer,CITV)、改良車長武器控制台並強化其保護裝置、車長用整合顯示器(CID)、砲手用控制顯示面板(GCDP)、改良射控電子單元(FCEU)、改良砲手主/副瞄準儀(DGPS/GAS)、改良主瞄準儀的瞄準線/雙軸線組合(LOD/DAHA)、瞄準作業自動化、換裝二氧化碳雷射測距儀等。M-1A2在外觀上與M-1A1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於砲塔頂部左前方新增一具獨立式車長用全週界紅外線熱影像儀(原先M-1A1並無任何車長全週界潛望鏡),使M-1A2具備全天候的獵殲(Hunter-Killer)能力:當砲手正在鎖定、射擊某一目標時,車長便能以CITV搜尋下一個目標;而車長搜獲新目標後,無論砲手是否正在接戰別的目標,都能以新的車長武器控制台的改良型控制握把,按下按鈕將砲塔轉向此一新的目標(此時新目標的相關資料也會顯示在砲手顯示面板上),讓砲手快速地瞄準並朝此一目標射擊,如此便大大地增加了M-1A2的多目標接戰能力。除此之外,M-1A2也改良了車長武器塔頂(ICWS),塔頂四周擁有六個潛望鏡,觀測能力較原先為佳。主砲射控電子單元由GD發展,採用模組化設計,能將CITV、砲手主瞄準儀和砲塔驅動(GTD)的數位穩定系統連結在一起動作,以控制搜索、攻擊目標的接戰程序。車長用整合顯示器(CID)包括一具CITV的顯示器、一具多功能資料顯示器與一具勤務暨武器控制面板,其中多功能顯示器可顯示戰區方格座標圖、車輛位置、射擊角度、車輛未來動向等戰術資料,並透過自我檢測系統回報車況。此外,M-1A2還擁有砲口參考系統(MRS)、側風感測器、砲耳傾斜感測器等。M-1A2的多目標接戰能力較M-1A1大為增加,標準接戰程序僅需7.5秒,變更目標循環射擊時間僅需4至6秒,越野行進射擊時主砲第一發命中率達95%,整體射擊速率與命中率較M-1A1增加100%,整體攻擊力較M-1A1增加54%。 除了射控系統的大幅精進外,M-1A2令一項重要革新就是引進堪稱全車「神經系統」的「車載系統機能檢測系統」,以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中央處理器為核心,透過一套美軍1553B資料匯流排連結並協調車身與砲塔內各子系統,其工作包括資料處理、效益控制和控制引擎輸出功率等。車載系統機能檢測系統大幅減輕了車上乘員的工作負擔以及工作複雜度,同時改善人車之間的配合互動。此外,M-1A2新增車間資訊系統(IVIS),與車載機能檢測系統連結,可傳遞戰場情報、本車位置與本車狀況給指揮官,使得美國陸軍的指揮管制體系更快速精確。M-1A2另一項類似的新裝備為內置測試系統(BITE),能快速偵測出車輛發生故障的部位,大幅降低維修負荷。 資訊傳輸方面,M-1A2的通訊系統數位化,新增附有介面單元(RIU)的單頻陸空無線電系統(SINCGARS),此系統跟一般的戰術無線電不一樣,能如調頻(FM)廣播通訊系統般,以壓縮方式快速傳送圖像資料與情報,使用單一通信頻道,具有抗地形影響與抗干擾的資料再傳遞能力。通信資料預先程式化,利用目錄驅動(Menu-Driven)程序和幾種特定類型訊號來為不同種類的資訊進行分別,例如車況回報、後勤需求與損傷報告等各有不同的信號模式,這使各M-1A2的車長只需在無線電網路中搜尋這些資料,就能瞭解友軍戰車群的最新狀況。 防護方面,M-1A2的裝甲也經過大幅強化,車體正面、砲塔前方與砲盾等最易被擊中的部位都裝設附加二重硬度均質裝甲塊的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較第一代增加網狀衰變鈾層以及凱夫勒內襯,其中衰變鈾層能大幅提昇防護能力,而凱夫勒內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遭砲彈擊中後鋼鐵碎片在車內飛散而傷害乘員與車內設備。除此之外,為了抵抗日漸普遍的攻頂武器,M-1A2的頂部裝甲也經過加強。此外,M-1A2的彈艙和燃料箱的防護裝甲也進一步強化,此外換裝新的全車核生化防護系統和滅火/抑爆系統,此滅火系統能在0.2秒內瞬間撲滅火災。裝甲大幅增強後,M-1A2的防護能力較M-1A1增加100%,戰鬥重量則增加至69ton左右。 駕駛航行方面,M-1A2也有重大的改良,包括增加定位/導航系統(POS/NAV)、休斯公司生產的AN/VAS-3駕駛用熱影像儀(DTV)、駕駛用數位化整合顯示器(DID)等。POS/NAV由史密斯工業(Smiths Insdustries)公司開發,除了將戰車位置以及其他相關定位、航行資料給車長與駕駛,更具有自動駕駛功能:車長先設定航路,並在路上設定一連串參考用的中繼點,然後M-1A2便能在自動駕駛功能的發揮下自動前進,其自動導航的誤差範圍大約在每小時位移的2%左右。這種功能在沙漠或夜間作戰中非常有價值,可大幅減輕駕駛的負荷,甚至讓其獲得睡眠時間而不影響戰車的前進,此外也大大增加了在沙漠地形的航行準確度。駕駛艙內的DID能顯示引擎的所有資訊和車長傳來的導航資料。而AN/VAS-3駕駛用熱影像儀能大幅提昇全天候駕駛能力,包括在夜間、陰暗天候、戰場煙硝等低視線環境,此外還能提供額外的搜敵能力。此系統在量產前於1991年波灣戰爭中少量安裝於參戰的M-2/3布來德雷裝步戰車上,在戰場上證明其效果極佳。 M-1A2的動力系統基本上仍與M-1A1相同,但是提高了運作效率,因此雖然M-1A2的戰鬥重量大幅增加,推重比也降至21.7,但仍能維持優異的機動能力,最大道路時速維持M-1A1的水準(67.7~69.2),最大越野速度48.3km/hr,續航距離則降至426km。雖然引擎推力沒有提升,但是身為資訊化時代產物的M-1A2,對於動力系統在此方面也有著墨,引擎換裝新型電子數位控制單元,可有效控制不同路速下的燃油消耗,從而使得AGT-1500燃氣渦輪在本身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提升了運作效率,此外噪音與熱訊號也降低了;此外引擎控制單元也與車載機能檢測系統與自測系統連結,除了平時回報引擎的資料、狀態並作為車載機能檢測系統調整引擎輸出的回饋外,發生異常狀況時也能立刻反應。除此之外,M-1A2的承載系統也經過改良,並換裝附加橡膠塊的T-158履帶,重量較M-1A1的T-156履帶增加近400kg,但是里程壽限將近3400km,是T-156的3倍。 M-1A2還有許多其他的改良,例如改善車內操作環境的人體工學配合度,以增加乘員長時間的操作效率並減少意外傷害;為了因應核生化環境下必須長期在車內作戰的可能,車內備有7.57L的飲水,並配備特殊的溫水機。M-1A2仍沿用原來的M-256 120mm主砲,但是砲身材質經過改良使得壽命增加,在全裝藥射擊下擁有1000發的壽命,而原先M-A1的主砲僅750發。此外,M-1A2配備更新型的M-829A1/A2翼穩脫殼穿甲彈,期中M-829A2的硬度增加,而且擁有更大的彈長/直徑比,遠距離終端速度與穿甲能力更上一層樓。此外,目前美國也在為M-1A2研發兩種新的120mm砲彈,第一種是具有智慧的XM-943 STAFF高爆穿甲彈,係改良自M-8300高爆穿甲彈(HEAT-MP-T),最大的不同乃改採攻頂設計,設有目標感測器,瞄準基線位於瞄準線上方,感測器發現彈體通過目標上頭時便引爆,對付敵方戰車較薄弱的頂部;第二種砲彈則是XM-1007 TERM-KE增程動能穿甲彈,主要改進是強化砲彈動能。M-1A2其他的改良包括新型車身/砲塔電子單元(H/TEU)砲塔外雜物箱容量增加、改良砲塔滑環等,全車大大小小的改良多達33項。 美國陸軍最初打算採購2962輛全新的M-1A2來全面汰換M-60系列,但由於冷戰結束之際軍費大幅刪減,最後只在1991會計年度訂購62輛全新生產的M-1A2(不包括最早的19輛原型車),之後也只追加15輛,用以維持M-1生產線的基本運作,這些戰車從1995年開始生產;此外,美國陸軍在1994年與GDLS簽約,將206輛M-1/M-1A1升級為M-1A2,在1996年追加580輛,之後並持續增加,最後總共將有1079輛的M-1與M-1A1改良為M-1A2,這些提升後的戰車將於1998起開始服役。至2000年,美國陸軍已經擁有超過600輛M-1A2。   M-1系列的工兵衍生型 一如許多其他主力戰車,美國也利用M-1的底盤發展出幾種工兵車輛,以下便分別簡介: 1.M-1 AVLB狼獾式(Wolverine)架橋車:以M-1的底盤去除砲塔,加裝一座德國MAN公司的重型突擊橋(Heavy Assault Bridge,HAB),此乃一種大型水平伸展橋,伸展後全長26m,有效跨距24m,可承受70ton重的主力戰車,架橋可於5分鐘之內完畢,架橋所需的動力則由額外加裝的一組液壓動力單元(LUP)提供;此外,車頭加裝一具液壓推土/穩定鏟。狼獾式的戰鬥重量達70ton,編制兩名乘員。美國陸軍總共需要601輛狼獾式架橋車以取代老舊的M-48/60架橋車,將由多餘的早期型M-1戰車底盤改裝而來。 2.灰熊式(Grizzly)戰鬥工兵車:主要任務包括構築工事以及排除地雷,車體右前方加裝一具動力伸縮臂(Power Driven Arm),舉升能力達1814kg,可加裝挖土鏟頭。車頭擁有一具MCB除雷鏟,具有自動控制系統以保持精確度。灰熊式捨棄的戰車砲塔,車體中央改裝一座中央武器旋轉塔,能360度旋轉,裝有一具MK-19 40mm榴彈機槍與一挺M-240 7.62mm機槍,車長可在車內遙控這些武器而不用探出頭來操作。目前美國陸軍配備30輛灰熊式,未來可望繼續增產,全面取代由M-60改裝的M-728戰鬥工兵車。 3.M-1裝甲回收車(ARV):由GDLS自費開發,加裝舉升能力達35ton的伸縮吊桿、牽引能力達70ton的主絞盤、牽引能力4ton的輔助絞盤以及一具車頭推土鏟。M-1 ARV曾與BMY的M-88A1E競標美國陸軍裝甲回收車案,雖然採用M-1底盤的M-1 ARV性能優於M-48底盤的M-88A1E,但由於價格較貴而敗於後者。不過近年來美國陸軍逐漸淘汰早期型的M-1,將有許多M-1底盤可資利用,使M-1 ARV再度露出一線希望,畢竟M-88的機動力很難趕上M-1戰車與M-2/3裝步戰車的行動。   M-1系列的後續改良 M-1A2並不是M-1改良的終點,未來美軍還繼續為所有M-1進行提升計畫。以下就分別簡介: M-1A2部分 M-1A2第一個重要改良是系統增進計畫(System Enhancement Program,SEP),重點在於強化M-1A2在21世紀資訊化戰場中的C4ISR能力,此外加裝外置式輔助動力系統(Under Armor Auxiliary Power Unit,UAAPU)、環境控制系統(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TMS),並將砲手瞄準儀與車長熱影像儀由原先的第一代FLIR換為第二代FLIR。 首先,M-1A2 SEP加裝旅級戰鬥指揮系統(Battle Command for Brigade and Below,FBCB2)軟體,是美國陸軍21(Army XXI)計畫的車輛裝備之一,每輛擁有此系統的車輛都是資訊網路中的一個節點。此一網路能容納34名成員,每個FBCB2節點定時將車輛位置自動上傳至網路,同時自動下載資訊網路上的各種戰場資訊,例如友軍位置、戰場態勢、威脅狀況等,讓每輛配備FBCB2的車輛的車長都能即時掌握最新戰場情況。為了增加乘員操作的熟練度,車上裝有先進砲手訓練系統(Advanced Gunnery Training System,AGTS)。SEP套件中相關的組件包括新的處理器、擴充記憶體容量、新的高解析度平面顯示器、數位地圖系統、新式鍵盤、更user friendly的人機介面(包括語音等),此外採用開放系統架構,應用民間電子科技(CTOS),使得未來的升級的成本與耗時降低。以上改良使得M-1A2 SEP成為21世紀資訊化戰場的產物,大幅增加了整個部隊體系的指揮精確度與速度。車長觀測器與砲手瞄準儀換裝應用第二代紅外線技術的FLIR(由雷松生產)後,搜索距離較原先第一代FLIR技術的系統增加70%,瞄準速度與準確度增加45%,搜索範圍也增加30%。UAAPU安裝於車尾左側,重510磅,可在主發動機停機時提供車上系統運作所需的電力,例如驅動砲塔以及射控、射擊等,此外也能為車上主電池充電;此系統包括一具小型渦輪、一具發電機和一具液壓幫浦,能提供功率六千瓦、電流218安培與28伏電壓的電力。TMS的作用是控制車上的溫度,讓乘員與裝備能在最適當的溫度下運作,例如在極地環境中維持乘員艙溫度達華氏95度(攝氏35度)、電子系統華氏125度(51.7度)。TMS的主要次系統包括Air Handling Unit(AHU)與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Unit(VCSU)。TMS使用的冷媒為環保的r134a,不會破壞臭氧層。此外,M-1A2 SEP的戰鬥室加裝空調系統,以增加成員舒適性。 M-1A2 SEP改良計畫於1999年展開,2001年開始服役,第一批將改良240輛M-1A2。美國陸軍最初打算將總數1150輛的M-1車系以SEP套件升級,但是此一後續生產計畫在2004年告吹。M-1A2更進一步的改良還在持續中,包括: 1.換裝英、美、法、德聯合發展中的140mm滑膛砲(此計畫稱為共同主砲研究計畫,簡稱FTMA),此砲的翼穩脫殼穿甲彈較現行120mm的增強40%,可在有效射程內擊破1000mm厚的垂直滾軋均質裝甲。由於140mm砲彈過於巨大,換裝時將加裝自動裝填系統,屆時M-1A2的乘員將減至3人。 2.換裝液氣壓懸吊系統:液壓懸吊系統的成本較傳統扭力桿高,但是避震行程長,效能遠高於後者,能大幅增加M-1A2的越野能力、行進間射擊命中率與乘員舒適性。 3.新的煙幕彈/榴彈發射器:M-1系列都使用66mm的M-250煙霧彈發射器,目前則評估新一代可發射煙幕與人員殺傷榴彈的發射器(口徑40mm或60mm)。 未來經過上述大幅改良後,改良型的M-1A2有可能被賦予M-1A3的新型號。 M-1A1部分 雖然M-1A2性能大幅提昇,但是價格也無可避免地水漲船高。除了升級為M-1A2的方案(升級項目不包括車長熱影像儀與改良型車長武器塔頂)之外,M-1A1最主要的改良計畫是M-1A1D,堪稱為M-1A1的數位化版,應用了部分M-1A2的技術,包括改良導航系統、砲塔正面換裝由鋼板包覆的衰變鈾裝甲套件,此外加裝符合美國陸軍21資訊需要的系統如1553B資料匯流排、內建自測系統(Build-in-test),並將原有的砲塔電路箱(Turred Network Box,TNB)與外殼電路箱(Hull Network Box,HNB)等過時類比元件換為開放架構的數位元件。此外,M-1A1的砲手熱影像儀也預計換裝第二代FLIR,並逐步加裝前述的FBCB2旅級戰鬥指揮系統。 另一項較具一般性的M-1A1的改良計畫是M-1A1火力提升計畫(Firepower Enhancement Program,FEP),主要是加強M-1A1的全天候戰力、遠距離標定能力、接戰範圍等,重點為換裝GEN II TIS的第二代FLIR、新的導航系統等等。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1A1都將接受此一提升。 後勤支援與動力系統 除了改良戰鬥力之外,美國陸軍也致力提升M-1系列的可靠度,並降低其後勤維修與操作(Operations and Support,O&S)成本,而發動機將是其中的重點。 AGT-1500燃氣渦輪在M-1上的表現雖然有如倒吃甘蔗、日益成熟,但畢竟是1970年代的產物,到1992年便停產了,因此M-1系列日後的後勤維修成本勢必水漲船高,零件老化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此外,AGT-1500過於耗油的先天缺陷,在波灣戰場上(特別是高速深入敵境的第二次波灣戰爭)也成為美國陸軍的後勤夢魘。美國陸軍打算透過一個兩階段的計畫來改良M-1的動力系統:第一階段是由PM/AMC工業公司對AGT-1500進行徹底的翻修改良,稱為PROSE(Partnership for Reduced O&S Cost, Engine),將AGT-1500原有的舊式組件全部由最新產品替代,可提升性能並降低後勤維修成本,可靠度增加30%。第二階段則是為M-1換裝一具全新的發動機,美國陸軍要求新動力系統可靠度需增加四至五倍,燃油消耗減少35%,零件減少42%,此外機動性增加15~20%。有兩組團隊參與了M-1戰車新動力系統的競標,第一個是德國MTU與Renk組成的歐洲動力包件公司(EuroPowerPack),他們提出的是MTU MB-883 12V柴油引擎(最大功率1500匹馬力)與Renk HSWL-295TM自動變速箱的組合,這套組合曾用於法國外銷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雷克勒戰車上;另一個則是美國漢緯動力(Honeywell International Engines)與通用電機(General Electric,GE)新開發的LV100-5燃氣渦輪,這是美國陸軍先進整合推進系統(Advanced Integrated Propulsion System)計畫的產物,打算用於未來美國陸軍研發的各式履帶作戰車輛(包括當時仍在進行的十字軍自走砲系統)。LV100-5的最大功率為1540馬力,相較於AGT-1500具有體積重量更小、加速更快、更安靜、更省油、更可靠、維修更便利且不冒黑煙等優點。基於燃氣渦輪耗油過兇的「前科」,最初各方均看好歐洲動力包件公司的產品會獲勝,但最後美國還是選擇了自家的LV100-5,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此燃氣渦輪原本就是預定作為新一代美國陸軍裝甲車輛的動力,在統一後勤方面有不少先天優勢。但是換裝發動機的成本極高,所以美國是否會全面換裝所有M-1車系的發動機,仍有待觀察。 除了動力系統之外,美國陸軍還曾執行艾布蘭整合管理計畫(Abrams Integrated Management,AIM),將老一代的M-1與M-1A1上所有的舊式裝備翻新。AIM於1997年完成,被證實M-1戰車群的操作與維修成本降低18%。   第二次波灣戰爭 2002年下半,美國總統小布希打算跟海珊政權做個了結,遂與英軍聯合增兵波灣。2003年3月12日,英美聯軍空中武力對伊拉克展開猛烈炸射,次日地面部隊便浩浩蕩蕩地衝入伊拉克境內,第二次波灣戰爭遂正式展開。相較於1991年聯軍先從空中狂轟濫炸個盡興後,地面部隊才出來亮相並收拾殘局,這回美英聯軍的地面部隊總算有了比較高的「參與感」;不過經過第一次波灣戰爭的重大打擊外加十年來的經濟、軍事制裁,伊拉克早就窮愁潦倒,軍力大減,不復當年中東第一軍事強權的實力。根據十年前遇上美軍必慘敗的經驗,加上窮兵黷武的海珊逐漸失去向心力,整個伊軍(包括共和衛隊)鬥志渙散,加上原先就訓練不足,許多單位根本名不符實,結果美軍的地面攻勢可說沒遇到什麼重大抵抗,沒有如同第一次波灣戰爭中的幾場戰車大會戰,也沒多少伊軍戰車可供M-1A1/A2盡情「打靶」;在開闊地上美軍的絕對優勢是無庸置疑,沒想到原先世人預料的煉獄:巴格達城市巷戰,竟演變成群眾歡呼推倒海珊銅像,簞食糊漿迎美軍!在開戰25天後,僅付出輕微的人員傷亡(約第一次波灣戰爭的1/3),美軍輕鬆完成了原本認為會傷亡慘重的攻伊戰爭。因此雖然M-1戰車這次搶在空軍把伊拉克炸爛之前就動手,但是實質上的「發揮機會」反而比上回還少得多。至於全球第一、全球唯一的全數位化勁旅──美軍第四裝甲師更是遺憾,由於土耳其遲遲不肯借道,錯失了上陣表現的機會,直到巴格達拿下以後才匆匆從科威特趕至戰場,快速地超越第三師攻向海珊老家提克里特(而且CNN還搶在前頭進去),結果當地也是一片不設防的狂歡景象。因此,身為第四裝甲師主力裝備的M-1A2彷彿是撲了個空,敗興而歸。 不過伊拉克北部的戰鬥倒是值得一提,美軍在開戰前才形成初始戰鬥能力的第173空降旅在3月26日由義大利乘坐C-17運輸機出發出發,在伊拉克北部建立空頭堡;由於該旅僅有輕裝車輛以及幾門105mm榴彈砲,在開戰首週只能擔負靜態牽制角色。到了4月7日,美軍裝甲第63團第一營(簡稱1/63營)由C-17運輸機隊從德國運抵伊北與173旅會合,該營下轄五輛M-1A1、M-2A2裝步戰車5輛、12輛M-113A3裝甲運兵車、包括37輛悍馬車在內的51輛支援車輛以及7輛HEMT-T重型高機動卡車。在4月10日,由於伊北庫德族武力與伊拉克軍隊的戰鬥急速升溫,173旅旅長遂命令尚未集結完成的1/63營在凌晨三時完成戰備,然後與173旅的一部向空頭堡西南方的阿爾比爾鎮發起攻擊,並一路進佔伊北吉爾庫克的油田。此時1/63營僅有5輛M-1A1與兩輛M-2A2,後勤單位與支援救濟車輛還在德國整裝待發,不過為了爭取時效,仍立刻投入戰鬥。此次行動名為「刺刀遏止作戰」(Operation Bayonet Deterrence),攻擊在凌晨六時發起。不過阿爾比爾鎮竟然沒有任何抵抗行動,居民反而歡迎美軍的到來。但美軍也不是萬事順利,這支戰隊行軍不到50km,就有M-1A1拋錨掛在路上,而1/63營的後勤單位卻要在24至36小時候才能抵達。不過為了爭取時效,1/63營的指揮官仍下令剩餘的三輛M-1A1繼續攻擊行動,該營與173旅的兩個步兵營閃電般地直擣黃龍,在4月10日當天便拿下吉爾庫克油田,在這一天內這支協同戰隊共前進了超過150km。由於伊軍戰意不揚,僅有零星抵抗,所以區區三輛M-1A1就足以對少量伊軍造成重大震撼;如果伊北伊軍裝甲部隊上百輛戰車有所作為,別說1/63營招架不住,以步兵為主體的173旅恐怕也會重蹈二次大戰中盟軍空降部隊在市場花園作戰被德國裝甲部隊痛宰的覆轍。 但是由於媒體喜歡誇張地報導美軍傷亡,因此幾次M-1的掛彩也受人矚目。在第二次波灣戰爭中,總共有16輛M-1A1/A2受到損傷,其中只有兩輛無法修復,車上沒有任何乘員在戰鬥中蒙受傷亡(僅一輛M-1A1不慎墜入底格里斯河,車上所有乘員不幸溺斃),跟上回一樣算是超低的戰損。其中,首度上戰場的M-1A2曾在戰場上壓到地雷而受損,而最受矚目的則是美軍第三機械化步兵師在3月25日夜間至36日於納亞夫與伊軍的激戰中,有兩輛M-1A1受創(此外還有1輛M-2布來德雷裝步戰車被擊毀),受損戰車的照片在網路上到處流傳(事實上在該次戰鬥中,美軍擊斃了千名以上的伊軍,本身毫無傷亡,大獲全勝)。這兩輛M-1A1被擊穿的地方是全車最脆弱的部位──車尾引擎蓋(戰車車頭與砲塔正面裝甲最厚,兩側其次,車頂與車尾更薄;而引擎室必須有散熱隔柵與進氣口,故成為戰車最脆弱的部位之一),最初有人研判「兇手」是一種法製單兵反戰車飛彈,爾後又有人指出是俄羅斯新型的AT-14單兵反戰車飛彈(事後調查指出,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伊軍有裝備AT-14反戰車飛彈),最後美軍的報告則指出是25mm穿甲彈或RPG火箭之類的武器惹的禍。其中一輛M-1A1是在納亞夫遭受伊軍步兵攻擊,砲塔左側被敵方機槍掃射但毫髮無傷,接著又被兩枚RPG攻擊,其中一發擦過裝甲掉落他處,另一發擊中砲塔左側裝甲後燒出一個深度不到3cm的小洞而未貫穿。但接著厄運來了──不是伊軍搞的鬼,而是後方友軍M-2布來德雷戰鬥車開火還擊,結果有8發25mm機砲砲彈誤擊前方這輛M-1A1,其中五枚命中砲塔後方而未造成損害,其他三發卻貫穿車尾散熱隔柵而將發動機擊毀,使其立刻喪失機動力。伊軍步兵的RPG是美國裝甲部隊在此役中面臨的最大威脅,總共有9輛M-1在戰爭期間被RPG擊中,其中一輛被兩發命中,不過僅有一輛戰車在攻擊中喪失動力,而且沒有一枚RPG能貫穿M-1A1的發動機散熱隔柵,更別提是M-1砲塔側面與正面的裝甲。有些伊軍RPG擊中了M-1的側裙,雖然能將其貫穿並可能擊傷該處的懸吊裝置(例如引燃該處的液壓油),但是多半無法繼續深入側面裝甲。一輛M-1A1砲塔尾部被貫穿,內部彈藥艙被引爆,不過防爆隔門與洩爆板發揮良好效用,車內乘員除了吸入煙硝外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此外,有記者拍到一輛M-1戰車陷入熊熊火海的鏡頭,起火源頭應為引擎室,而砲塔側面也有武器貫穿留下來的圓洞。至於M-1車系的正面裝甲在此役中仍然所向無敵,伊軍任何單兵武器或戰車主砲都無法有效貫穿。有時受損的M-1戰車雖仍能修復,但是基於避免車輛遭敵軍俘獲,美軍偶爾會以本身的火力將受損M-1摧毀,但是這些M-1還是一樣堅固而極難破壞。在這場戰爭中,美軍為了收拾一輛己方受損的M-1A2,總共花了一枚手榴彈(丟入戰鬥室)、一枚另一輛M-1A1的120mm翼穩拖殼穿甲彈以及兩枚美國空軍「贊助」的小牛飛彈才把這輛M-1A1擺平。 納亞夫的戰鬥經驗得知M-1車尾散熱隔柵防護能力不足後,美軍第一線部隊立刻提出此一需求,為此GDLS立刻緊急研發新的散熱隔柵,於美軍需求提出後一個星期空運首批20副新隔柵趕至戰場。另一方面,M-1有必要提高側裙的防護能力,目前M-1的標準側裙基本上只是一塊陽春的裝甲板而已,面對RPG時顯得力不從心,使得其內的懸吊系統動輒被破壞,甚至穿入戰鬥室內危及乘員安全。此外,不受車體裝甲保護的外置式輔助動力系統以及加掛於車體外的增用油箱(Petrol Oil Lubricant,POL)也成了一個防護弱點,兩者被擊中後外洩的燃油會流入發動機艙,造成發動機失火損毀而喪失動力;在第二次波灣戰爭期間,便有一輛M-1A1被伊軍老式Dsh 12.7mm機槍擊中車尾左側的油箱,間接導致發動機艙起火而報銷。不過雖然有時形成防護弱點,M-1A2的外置式輔助動力系統在作戰期間仍然充分顯露其價值,能在停車關閉主發動機時繼續提供動力來轉動砲塔搜索敵人並維持車上作戰裝備與空調的運作,節省不少主發動機的損耗與燃油消耗。 戰場上本來就不免有戰損,少數幾輛戰車損毀實在是無足掛齒(何況還是最脆弱的部位),但就因為媒體喜歡誇張地報導美軍傷亡,以及M-1系列以往一貫的「不壞金身」形象,所以才變成「美軍驚訝地發現M-1不是堅不可摧」。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戰爭中沒有任何M-1的乘員因伊軍攻擊而傷亡,況且前述在網路上流傳的照片中,受損M-1A1的車體仍非常完整,除了被擊中的區域外看起來毫髮無損(媒體卻誇張地說是被「摧毀」,說得彷彿像是面目全非、身首異處的伊軍被毀戰車,根本是譁眾取寵),足見M-1系列設計之初所有保障乘員安全的設計都有效地達到了目的,包括滅火系統、彈艙與戰鬥室的隔門、彈艙上方的洩爆板等等。一輛防護力優秀的戰車並非追求在任何部位都堅不可摧(事實上根本不可能),而是依照各部位受擊機率,運用最先進的科技,在客觀的條件限制下(例如整體重量)適當地配置裝甲,此外更要強調戰車被擊創後的存活能力(例如第一時間的破壞控制、基本設計等),以充分保障乘員的生命安全。以此而論,M-1系列的表現算是非常優秀,前述問題根本算不上「基本設計」的「重大缺陷」,只要加以改裝便能適應新的戰場需求。 除了部分防護項目需要改進之外,M-1歷經多年來的操作與實戰後也暴露出若干小問題,例如第二、第三與第五對承載輪的懸吊臂與避震器特別容易失效,不知是主砲射擊時應力造成還是高速行駛時配重不均,美國陸軍已經責成GDLS與M-1計畫管理局調查此問題的原因。   住民地的考驗 美軍雖然在一個月內控制伊拉克全境並推翻海珊政府,但接下來數月中伊拉克反抗游擊隊仍不時對伊境內的美軍發動攻擊,造成不少傷亡,其中也有M-1戰車的份。有一個在網路上引起矚目的是2003年8月28日一次M-1受損事件,那輛M-1的車體側面裝甲(就是被側裙遮蔽的位置)被某種不明反戰車武器擊中,一路貫穿入戰鬥室,擦過砲手席座椅並擦過一個控制面板,最後還在戰鬥室另一側鑽了二英吋才停止。不過該車戰鬥室內的乘員命大,僅砲手的夾克被武器的噴流擦破,這歸功於此武器穿透動能過高,能量僅用來貫穿裝甲而沒辦法在車內造成進一步的破壞(沒有在戰鬥室內製造出四散的破片或跳彈),動能高到連彈頭本身都融毀了。最初有人以為是一枚交了好運的機砲砲彈鬼使神差地從側裙的縫隙鑽入M-1這個裝甲薄弱之處,不過最後調查報告則指出這是RPG的新衍生型──PG-7VR縱列彈頭反裝甲火箭的傑作。另外兩輛更慘的M-1則是罕見地慘遭全毀,砲塔被拋離車身倒扣在車體正前方不遠處,乘員全部陣亡。由車體、砲塔裝甲以及砲塔環完好但履帶不翼而飛、車體中段承載輪脫落得東倒西歪等情況來看,應該跟以色列幾輛馳車MK-3被摧毀的原因一樣──行駛時誤觸敵方游擊隊事先埋在地下的百餘公斤高爆炸藥,或者是一塊層疊埋設大量地雷的陷阱。如果有上百公斤高爆炸藥在底下引爆,戰車有沒有任何裝甲都無關緊要了。這兩輛M-1都是最新型號的M-1A2 SEP,為此感到顏面掃地的美國陸軍一度隱瞞其型號,不過最後仍曝了光,加倍丟臉。 就21世紀初期的陸地作戰趨勢而言,由於進入住民地作戰的機率大增,依照冷戰時期大規模裝甲部隊作戰需求而設計的M-1主力戰車,防護能力的確有進一步改善調整的必要;隨著美國陸軍在伊拉克境內一次又一次遭到武裝襲擊、M-1與M-2等主力裝甲車輛的損毀報告日漸增多,這個需求便更顯迫切。冷戰時期北約裝甲部隊的主要作戰型態,就是與數量龐大的華約國家裝甲部隊正面交鋒,故其防護力以正面最強、砲塔側面次之、背後與頂部又次之的原則規劃,而當代主力戰車的準則皆為如此。然而,後冷戰時代的陸戰型態轉變為低強度的地區性衝突,尤其是美國攻佔伊拉克以後的境內的肅清作戰, 參考資料 http://mbox.hchs.hc.edu.tw/~military/index2.htm 相關詞: 烈火戰車,戰車遊戲,戰車駕駛兵,戰車裝填兵,新勁戰車殼,戰車正位,戰車行李箱,戰車逆位,登陸戰車大隊,戰車模型 [ 快速連結 ] 其它回答( 1 ) | 意見( 9 ) | 評論( 0 ) 發問者評價 謝了。請寄到kuei_fan@pchome.com.tw,那邊我比較容易收。 如果可以,請順便將馳車(虎賁)的資料也寄來。 此則問答評價已達100人 你的評價 發表評價: 正面 普通 負面 評價內容: 發表 取消 加入追蹤 轉寄朋友 友善列印 馬上按讚 加入 Yahoo! 奇摩 知識+ 粉絲團 相關問答 [ 軍事國防 ]坦克(戰車)的分類 [ 軍事國防 ]台灣現役的戰車有哪幾款? [ 軍事國防 ]目前台灣陸軍有哪幾款的戰車呢? [ 軍事國防 ]M60A3戰車 [ 軍事國防 ]法國戰車的問題!! [ 軍事國防 ]請問一下英國挑戰者二式主力戰車 更多 其他回答(1) 意見(9) 相關評論(0) 001 回答者:尼克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2005-05-14 10:29:44 [ 檢舉 ] 馳車式戰車應該是以色列研發的主戰車吧.. 馳車式戰車的研發構想是以色列歷經多年中東戰爭.不論是沙漠地形或是佔領區域內的城市村落巷戰的經驗累積而來的.. 他的特點 1.將主戰車與裝甲運兵車兩種功能結合..這種構想可以避免輕奘甲的人員運輸車 在戰場暴露於敵人大口徑火炮威脅..他的結構是將車體加長.戰車的後段即是人 員乘坐區..奘甲步兵由車後進出.. 2將發動機放置於車身前端.一方面是騰出後方空間搭載步兵.一方面增加前端反 裝甲防護厚度.提升戰車成員戰場存活.. 3馳車式戰車前端裝甲設計極為傾斜.避彈效果相對提高.砲塔後緣垂掛整排鋼鏈 加小鋼球..作用為保護脆弱的砲塔與戰車底盤結合部--其功能為可提前引爆由側 方或後方來襲的敵人砲彈或飛彈.. 4馳車式戰車的履帶若遭破壞..据說靠承載輪仍可緩慢行進脫離戰場.. 有關馳車式戰車資料為個人多年前記憶..若有出入請見諒..美軍M1A1戰車的資料太多了..不贅言.. 1 001 意見者:(_神風特攻_) ( 初學者 4 級 ) 發表時間:2005-05-14 14:28:10 [ 檢舉 ] 給 kuei_fan兄:因為我的回答太長,回答的地方貼不下,所以我用電子郵件寄完整的回答給你。 002 意見者:碧血丹心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5-05-14 15:18:06 [ 檢舉 ] 全世界評價最高的是德國的"豹式二型戰車"喔~ 003 意見者:呆 ( 初學者 4 級 ) 發表時間:2006-05-29 01:09:14 [ 檢舉 ] 好精采的回答... 004 意見者:Mars〝No﹒9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6-06-13 00:56:59 [ 檢舉 ] 持車式戰車就類似美軍的M2A3布萊德裝甲運兵車一樣,但是他們都不是主力戰車喔!那們是將裝甲車內部的空間擴大,而可以乘坐更多人員,並配備與一般戰車相較之下,砲口徑較小機砲做為防禦武器,這樣一來可以避免人員在運輸過程中直接受到敵方炮火的攻擊。由於用途為運兵車輛,所以武器、裝甲、系統、配備都不及戰車,但比用卡車、吉普車來運送人員安全的多! 005 意見者:奶瓶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6-08-11 11:36:41 [ 檢舉 ] m1比較好..之前聽過1件可怕的事件!有2輛T62並列時,M1開了1砲貫過第1台卡在第2台!T62的穿甲彈只能打凹它而已 相較之下馳車式防護雖不輸M1但其它機動方面... PS兩隻都是大烏賊!遇上感熱的飛彈就挫屎啦 006 意見者:~☆★愛哭a★☆~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6-08-23 10:21:26 [ 檢舉 ] 鋼但.MS都比m1a1和馳車強..= = 010 意見者:秋風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6-09-19 17:42:17 [ 檢舉 ] M1A1戰車總性能沒有馳車戰車好 馳車戰車為以色列根據以阿戰爭所得經驗製成在逃生和防彈功能比M1A1好 兩個網頁裡有各種軍事照片 阿勳的世界 http://tw.club.yahoo.com/clubs/AP-64D/ 戰慄風暴http://club.yam.com/club/Social/Defense/typhoonwork 011 意見者:小偉煒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09-03-03 20:41:33 [ 檢舉 ] good 012 意見者:軍火師 ( 實習生 5 級 ) 擅長領域:軍事國防 | 性教育 發表時間:2009-03-04 21:05:42 [ 檢舉 ] 不過老實講,遇到利用砲彈、火藥等材料製作之即時製造爆裂物,這兩者的下場大都是開罐頭。(無誤) 1 發表意見發表意見字數已達上限,要改成發表評論嗎? 發表 取消 資料儲存中 目前沒有資料 我要評論 註冊 公告: 11/15 知識團資料轉換作業說明 刊登贊助網站101年全國軍公教人員就業培訓 www.lccnet.com.tw 就業、轉業培訓專班,國軍屆退官兵、公務人員,教師享有優先補助,即日起線上登記 www.lccnet.com.tw 千華公職網-國軍情報 www.chienhua.com.tw 軍官、士官大舉招考!關鍵題解、重點解析完整彙整,帶你輕鬆高分命中! www.chienhua.com.tw 中年轉職想找錢多事少離家近? Www.ezworkshop.com 立刻加入EZ在家工作系統,上網就能賺錢,年薪百萬不是夢!全職、兼差彈性大! Www.ezworkshop.com 國軍 - 超低利貸款 www.sped888.com.tw 提供銀行信貸諮詢,貸款核准率超高、給您滿意的高額信貸,快速2天撥款。 www.sped888.com.tw 國軍 - 超簡單貸款 www.sped168.com.tw 在銀行的眼中,您的信用值多少?銀行如何衡量,您的信用價值? www.sped168.com.tw 喬揚理賠-幫軍人爭取權益 www.chiau-yang.com.tw 發生意外傷害或病,無論因公非因公,均可向國防部申請軍人保險理賠。 www.chiau-yang.com.tw最新軍事國防 發問中 已解決 現在當兵真的要當2年? 陸軍通校 志願役有線電 登高問題 國軍松山總醫院 衛生署台北醫院 1月軍校體檢問題 當兵去夜店被臨檢 兵役體檢體重 更多 志願役特戰兵 請問美國海軍陸戰隊一號(Marine One) 職業軍人可以與人合資公司做生意嘛 嘉義中坑新訓選兵問題 當兵還能交朋友嗎? 更多 精選關鍵字 憲兵 徵兵制 義務役 常備兵 逃兵 莒光日 裝甲兵 免役證明 免役體位 陸軍 體檢 成功嶺 傘兵 點召 緩徵 砲兵 飛官 入伍 國防部長 蛙人 海軍陸戰隊 新兵訓練 忠烈祠 步兵 替代役 後備軍人 退伍 旅長 班長 兵役 排長 連長 營長 女兵 國民兵 募兵制 志願役 空軍 知識搜尋 雅虎資訊 版權所有 (c) 2012 Yahoo!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服務設有管理員」 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知識+ 之問答內容是由參與+ 之網友提供,僅供參考,Yahoo!奇摩不保證其正確性。

以上資料來源,如有侵犯到著作權請到留言板通知站長移除 以上文章引用出處: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13101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凱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